(经济观察)增强造血功能 中国产业扶贫夯实稳定脱贫致富路
中新社北京11月3日电 (记者 阮煜琳)“金果银果不如种植草果”“种艾草,有赚头!”“枣业富民”已成为新疆多地发展战略、贵州刺梨“深山果”变“脱贫果”……在中国精准扶贫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传统产业,带动脱贫效果明显,产业扶贫已成为脱贫增收的根本路径。
“在推动脱贫攻坚过程中,菏泽在全国首创扶贫车间扶贫模式,让那些走不出去的贫困民众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同时也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搭建了平台”,菏泽市扶贫办主任蔡维超3日在北京举行的产业精准扶贫研讨会上对记者说。
据介绍,目前,菏泽市建成运营扶贫车间3063个,累计安置带动30.5万名民众在家门口就业,9.7万名贫困民众实现稳定脱贫。
蔡维超说,扶贫车间不仅使贫困民众有了就地就近就业持续增收的机会,扶贫车间的上级龙头企业,也能从生产要素成本降低中获益,村集体拥有了扶贫车间的集体资产,并获得租金收入,这种多元化的利益联结和带贫机制,为扶贫车间的健康发展、贫困民众稳定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我们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全力做好产业精准扶贫”,兰考县长李明俊说。
李明俊说,为帮助没有产业发展能力的民众在产业发展中稳定就业,兰考县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帮扶全覆盖,重点培育发展民众不离乡不离土的“5+5”,即优质花生、优质红薯、苗木种植、养鸡、青贮玉米等5种订单农业型产业;瓜菜、乐器、经济林、食用菌、养羊养驴等5种特色扶贫产业。通过“龙头企业+贫困户就业”“土地流转+贫困户”等带贫机制,多种形式带动贫困民众实现增收。
“全国贫困人口中有92%参与产业扶贫,超过三分之二的贫困户得到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一级巡视员吴华说,很多贫困县和贫困村的扶贫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产业扶贫取得了重大成就,产业扶贫已经成为覆盖面*广、带动人口*多、可持续性*强的扶贫举措”,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产业扶贫发展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扶贫主导产业。全国832个贫困县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过100万个,建成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两三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
业内人士指出,产业扶贫“既富口袋,也富脑袋”,能够激发贫困民众的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享受发展成果。但扶贫产业发展总体上还处在起步期、成长期,整体水平还不高。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指出,现在,脱贫攻坚已进入*后收官阶段。在已脱贫人口中,相当部分尚未形成长期稳定的产业支撑,摘帽县的产业基础大多比较薄弱,自我发展能力还不强。发展扶贫产业,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任务非常紧迫。(完)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网,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如有对您造成影响,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